急性大咯血超1000ml!多科室MDT联合救治,助病患跨越生死鸿沟
1月31日,农历正月初三,就在家家户户沉浸在春节的团圆氛围中时,一阵尖锐而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划破长街。
▲ 此图非案例所提及
22时左右,长春市第四医院、长春市胸科医院、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重症医学科(七疗区)突然被推进一张转运床,上面躺着一位大咯血急重症肺结核患者,入院前后仅2小时,咯血总量就接近1000毫升,随时可能因失血性休克或血块堵塞气道窒息死亡。命悬一线间,重症医学科(七疗区)与介入科医护人员紧急启动多学科协作抢救机制,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。
30年“血管炸弹”引发致命危机
患者孙先生(化名)有30年之久的肺结核病史,近11年来更是反复出现咯血症状。为此,他常在家服用抗结核药和止血药控制病情,但此次发病前10天内,仍有咯血加重的迹象。
31日傍晚,正与家人团聚闲聊的他,突然剧烈咳嗽,随即大口呕出鲜血,心急如焚的家人紧急将其送往我院。家属向重症医学科主任黄颖新回忆当时的情景:“血根本止不住,身上的衣服都快被浸透了,当时以为……”话音未落便哽咽难言。
▲ 此图非案例所提及
1000毫升的出血量,相当于患者流失了全身近1/5的血液,即使黄颖新主任带领医护团队对患者实施紧急抢救,但仍存在持续咯血状况,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也显示了患者的血压一直在快速下降,血氧饱和度极低。在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,黄颖新主任考虑患者可能存在某处血管出血现象,随即当机立断,“即刻启动大咯血急救绿色通道,马上联络介入科医护团队实施联合救治!”
多学科联动打响"止血攻坚战"
介入科主任高冬冬以最快的速度冲进抢救室,疗区接到电话的医生、护士也相继赶到,并马上投入到各自的工作状态。与重症医学科主任黄颖新联合会诊后,高冬冬主任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:患者已大量失血,如果不马上实施手术,再出现一次大咯血情况,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。经与家属沟通并征得其同意后,高冬冬主任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介入治疗。
▲ 此图非案例所提及
为确认具体病情,高冬冬主任与张宏铎、辛明悦两位医生对患者进行造影导管探查。“患者右肺支气管动脉严重畸形,传统止血手段已失效,必须立即实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!”高冬冬主任指着CT影像中三条异常血管对张宏铎、辛明悦说道,而这正是导致患者反复咯血十一年的元凶,但也说明了此次手术风险极高——患者血压不稳,造影剂可能加重肾脏负担;操作稍有不慎,栓塞材料可能误入其他血管。
1小时生死竞速重症肺结核患者重获生机
凌晨1时,介入手术室灯火通明。高冬冬主任在张宏铎医生、辛明悦医生的协同配合下,精准将导管经股动脉送至出血的支气管动脉分支,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成功封堵破溃血管,护理人员也全程实施监护,并即时清理患者口鼻腔残留血液,防止病人窒息。一个多小时后,显示屏上的异常血流信号消失,手术成功!
术后特级护理期间,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运用重症监测手段,对病人积极进行救治,至正月初五患者病情稳定,咯血症状得到控制。现正在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的指导下,进行个体化抗结核治疗。
每一次心跳,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;每一场救治,都连接着希望的光芒。在这场跨越新春的生命接力赛中,医院重症医学科与介入科紧密配合、团结协作,携手跑出救治“加速度”,为患者守住了宝贵的“生命之门”。未来,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以技为舟,以心为帆,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,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