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生死时速:我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挽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
肝衰、肾衰、呼衰三重致命警报同时拉响,转诊到院后患者逐渐陷入昏迷,面对外院“救治希望渺茫”的预判,长春市第四医院、长春市胸科医院、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重症医学科挑战极限救治,以连续性血液净化(CRRT)构建“人工生命系统”,冲破“三衰”困境,成功挽救多脏器功能衰竭肺结核患者,再次见证了生命的奇迹。
“三衰”并发
危重肺结核患者命悬一线
1月16日凌晨3点半,夜幕深沉,重症医学科办公室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。
“这边有个重患。”
“收到,马上备床。”
当值护士黄可嘉、李炎、冯云龙,在杨畦钰医生的指导下,迅速准备监护仪和氧气,10分钟后,58岁的徐先生(化名)被家属和急诊护士推进了病房。陪同其前来的哥哥,手里攥着几张皱褶的化验单,红着眼眶对杨畦钰医生说:
“医生,求求您了!我弟弟得结核病3年了,吃药不好,这次还大口咯出血块,我们当地说治不了了……”
杨畦钰医生抬头瞥见3个小时前出具的化验单,上面显示:血肌酐飙升至2159umol/l,尿素64.79umol/l,血钾7.17mmol/l,均超过正常阈值范围。
一个声音在她心中响起,“急性肾衰竭?”作为临床非常凶险的一个危重症,它所产生的并发症可危及到生命。情况危急,杨畦钰医生随即向医疗总值副主任闫娜汇报病情。
时时评估、秒秒争取
急救团队再构透析“生命线”
闫娜副主任闻讯赶到病房,马上查看病人生命体征,心跳过缓、呼吸急促,患者已处于意识模糊状态,口腔中还有鲜血和血痂。救治任务紧急,闫娜副主任一边指导急诊急救团队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,开放多条静脉通道,进行快速补液、止血等抢救措施;一边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用药情况,迅速安排相关人员急检血气、凝血、肾功、离子等指标,评估肝肾功能状况。
拿到检查结果后,闫娜副主任初步判断,患者的急性肝肾损害可能与用药不当有关,并已有尿毒症的症状表现。目前患者血钾、肌酐水平都太高,若不及时干预,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,于是立即请示在抢救室紧盯监护仪的重症医学科主任黄颖新。
黄颖新主任当即决定:准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(CRRT),以减轻尿毒症对患者身体的影响,姜睿护士长就位,等待下一步指示。
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状况,急救团队选取了感染少、较难形成血栓的颈内静脉血管进行CRRT静脉置管。
凌晨5点30分,颈内静脉血管通路建立完毕;
6点,姜睿护士长准备机器预冲;
6点30分,血滤机运转起来。
为给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,急诊急救团队紧密配合,稳定患者生命体征,黄颖新主任结合患者化验指标,精细调整血滤的治疗方案。治疗2小时后,血钾降至4.7 mmol/l;16小时后,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清醒。
点燃希望曙光
他们是危重病人生命的“守护者”
经过5天周密的监护治疗,徐先生转危为安,黄颖新主任指导主治医师进行对症治疗,并对患者酸碱平衡失调问题进行纠正。
在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护下,患者咯血、肝衰症状消失,酸碱平衡失调得到完全纠正,血肌酐、尿素、血钾等指标,逐渐趋向于正常,肾衰、肝衰明显好转,生命体征平稳。
1月26日,徐先生含泪感谢为自己点燃生命曙光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后,在家人的陪伴下,回到当地进行后续治疗。
这份看似简单的病例,实则处处显露着重症医学科团队的不易。在患者肺结核大咯血合并急性肾衰竭、肝衰竭、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下,仍能在医护团队的精准研判、迅速响应、密切配合下,再次跑赢死神,为患者守牢最后一道生命屏障。
对于此次极限救治,黄颖新主任表示:“这次之所以能成功救治患者生命,对我们科室也是一次重大考验。面对患者如此危急的险情,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权衡利弊,时时评估、秒秒争取,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,才能在忙而有序中,保全患者生命。”
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重症医学科现具有高级生命支持、呼吸支持、血液净化技术等先进的抢救技术,也是科室为重症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技术保障。未来,科室将继续秉承着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凭借“硬核”救治实力,时刻为危急重症患者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