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丨警惕这个“刺客”来袭,专家三大策略筑牢“呼吸堡垒”
世界呼吸日最新数据披露: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简称慢阻肺,COPD)这一“沉默的健康杀手”,正以无声侵袭之势威胁国人呼吸健康。
数据显示,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已高达13.7%,而60岁以上群体中更是每4人就有1名患者,打破“老年病”的刻板印象,患病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。
长春市第四医院(长春市胸科医院、长春市传染病医院)综合院区呼吸内科副主任陈艳萍郑重提醒:慢阻肺早期症状隐匿,公众需提高警惕,通过戒烟、远离有害气体污染等积极预防;若出现长期咳嗽、咳痰或活动后气促等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。
“早预防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是遏制疾病进展的关键,唯有科学干预,方能守护自由呼吸,重获健康人生。
深度剖析:慢阻肺发病症状全解码
陈艳萍副主任介绍,慢阻肺是常见的、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。
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,如呼吸困难、咳嗽及反复的急性加重;病理表现为气道和(或)肺泡异常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等;肺功能表现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。
慢阻肺多于中年发病,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,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、慢性咳嗽、咳痰、喘息、胸痛和乏力等。
慢阻肺患者主要包括,长期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;接触职业粉尘及有害气体者;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如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者,有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史者,有慢阻肺家族史者;有呼吸困难、慢性咳嗽和(或)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者等。
35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,应主动检查肺功能以早期发现慢阻肺。
科学治疗:药物、氧疗、康复三维攻坚
陈艳萍副主任表示,目前治疗慢阻肺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。
药物治疗:
1支气管扩张剂:短效药物(如沙丁胺醇):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症状;长效药物(如噻托溴铵、沙美特罗):规律使用可减少急性发作频率,改善肺功能。
2.吸入性糖皮质激素(ICS):适用于频繁急性加重或合并哮喘的患者,常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用。
非药物治疗:长期氧疗,适用于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≤88%的患者,每日吸氧≥15小时可延长生存期;肺康复训练,呼吸锻炼,如缩唇呼吸、腹式呼吸,改善呼吸效率;体能训练,步行、骑自行车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耐力。
预防策略:口罩+疫苗,构建呼吸“金钟罩”
陈艳萍副主任建议大家避免人群聚集,锻炼时戴口罩防护;减少污染物暴露;吸烟者尽快戒烟,非吸烟者避免二手烟暴露;减少职业粉尘及有害气体的暴露,减少室内外的空气污染暴露。
此外,每年1次(秋季)或2次(秋、冬季)注射流感疫苗;每间隔5年注射1次肺炎球菌疫苗。
陈艳萍表示,慢阻肺并非不治之症,其防控关键在于“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干预”! 如果您或家人属于高危人群,请尽早前往长春市第四医院(长春市胸科医院、长春市传染病医院)综合院区呼吸内科进行专业评估。
这里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及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,能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。让我们共同筑起健康防线,远离慢阻肺威胁,拥抱畅快呼吸的未来。